无标题文档
凤县凤州村:地下党员赵德懋在此发展党员
发表时间:2023-04-10    来源:
  近日,凤县凤州镇凤州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。凤州村是个颇有故事的村庄,这里不仅有凤县革命纪念馆、刘家大院、凤县博物馆、凤州文庙、老县衙等景点,还可以听到不少红色故事。共产党员赵德懋烈士的事迹就流传在这里,赵德懋生前在凤州村教书育人、培养党员、宣传党的思想,颇受当地人敬佩、怀念。
沿凤州村整洁道路前行,可以看到一座学校——凤州镇民族小学,这座小学的前身叫西街小学,正是赵德懋曾工作生活的地方。学校里有一棵茁壮繁茂的核桃树,不知它是否“目睹”过赵德懋的青春往事。1908年,赵德懋生于双石铺镇傅家碥,后考入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读书。凤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:“赵德懋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入党不久,赵德懋被选为校党支部组织委员和中共陕南特委委员,他的住处也成为陕南特委秘密活动地点。”1933年,陕南特委为保存壮大革命力量,派赵德懋回家乡开展党的地下工作。
在凤州村,赵德懋以西街小学训育主任的身份作掩护,在家乡发展共产党员、宣传党的思想。90年前的一个夜晚,赵德懋和教师朱致和谈心,两人谈到了国家前途命运,赵德懋谈吐间的学识和思想觉悟,使朱致和大为折服,赵德懋动员朱致和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随后,赵德懋又发展了白三复、马俊武、龙芳声等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凤县革命纪念馆里可以看到一组人物雕塑(见下图):几位青年围坐在石桌旁、大树下,神情庄严,仿佛正在商量着什么,这组雕塑展示的正是中共凤县支部委员会建立时的情景。1933年5月中旬,赵德懋等人在凤州城西门外河边召开党员会议,成立了中共凤县支部委员会,赵德懋任书记。党组织成立后,又发展了窦煦、董汉士、王鹏等人为中共党员。 

凤州镇民族小学里,有一本编于上世纪80年代的油印版校志,翻阅这本校志,可以了解赵德懋在校园里的革命事迹。赵德懋在学校传播进步刊物、给学生教唱革命歌曲、开展“演讲会”活动等,赵德懋与进步师生的足迹遍及双石铺、王家坪、留凤关等地。党组织在学校的活动引起了当地国民党党务指导员刘慕唐的注意,便安插亲信马映吉到西街小学监督师生,马映吉给学生教错字、讲错题,学生如果提出问疑或唱革命歌曲,就会遭到马映吉的鞭打、暴晒等惩罚,学生对其十分痛恨。赵德懋便引导学生自治会,将马映吉赶出学校,“我们不要这个误人子弟的白字先生!”“把马映吉赶出去!”随着学生们的喊声,马映吉逃之夭夭。

前进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荆棘坎坷。1933年11月6日,县保安队突然包围了西街小学,赵德懋和党员陈庆五连夜翻墙出走,奔往天水。临走前,赵德懋叮嘱妻子把党的文件保管好,千万不能落入敌手。赵德懋一行人在路过唐藏时,不幸被当地豪绅看见并告密,赵德懋、陈庆五两人在天水被捕。1935年正月初一,在天水第三监狱,赵德懋等人组织、领导了“天水监狱暴动”,80多人愿意当红军,赵德懋宣布成立“陇南人民抗日第一支队”。这支队伍急行军一天一夜后,被追兵包围,赵德懋命令部队分散突围,自己带骨干人员作掩护,终因寡不敌众落入敌手。1935年2月10日,赵德懋等15人在天水被敌人杀害。那一年,赵德懋年仅27岁。  

如今,赵德懋烈士逝世已有88年。日前,记者在凤县革命纪念馆里,看到了赵德懋的照片资料,赵德懋戴着黑框眼镜,文质彬彬,颇有知识青年儒雅沉静的气质。凤州镇民族小学内,亦有赵德懋的革命事迹宣传栏,师生们经常学习赵德懋烈士的事迹。斯人已逝,但烈士的故事一直在凤州村流传。
责任编辑:刘锐
文明创建进行时...